中國焦點新聞   >   大陸  >  正文

如何讓青年科學家沒有后顧之憂?曾是“最年輕女院士”的她這樣說

" 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最重要是人才,除了引進人才,我們更要培養自己的人才,并且留住人才。優秀的人才會帶來很多無形的資本,比如新的創意、新的思維、突破性的想法,形成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香港大學化學系講座教授任詠華在公開場合多次呼吁,要為青年人才減負,為他們創造一個長期穩定的支持科研創新的生態環境。

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時,任詠華感慨道,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看,現在的科研人員普遍都很忙," 年輕人很忙,中青也很忙,我們資深的也很忙,不是在評這個獎,就是在評那個職稱,每天都很累,要申請各種項目經費,填寫各種各樣的報告,耗費了大量的精力。"

怎么給科研人員創造一個較為寬松的環境,讓他們不用忙著 " 去找錢 " 和 " 評選 ",能夠安安心心、踏踏實實集中精力搞科研呢?

對此,任詠華建議,基礎科研需要長周期的投入,不能急功近利,可以參照國外的做法,在聘請人才時篩選更加嚴謹嚴格,一旦聘任之后,就要對他們有信任,設置一個較長時間的考核周期。" 比如以 5 年作為一個考核周期,給予充足的科研經費,完成一個周期后再進行考核和驗收,做得好就繼續加大經費支持,做得不好的就減少經費或者不再續簽合同。"

任詠華還特別提及了幾個設立于粵港澳大灣區的科研獎項,一個是設立于 2018 年的科學探索獎,該獎項由騰訊基金會發起人馬化騰聯合楊振寧、施一公等十余位科學家共同設立,是目前國內金額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資助項目之一,獎項支持在中國內地及港澳地區全職工作的青年科技工作者,鼓勵他們心無旁騖地探索科學 " 無人區 ";另一個設立于 2022 年的 "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 ",旨在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杰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 " 從 0 到 1" 的原始創新。

任詠華表示,這類公益性獎項具有獎勵額度高、支持時間長、資金使用無限制、開放、評審和監督機制完善等特點,有助于孵化更多科研人才 " 潛力股 "。

" 我也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國企民企、公益組織、政府基金參與進來,設立更多類似的獎項,進一步鼓勵和支持長周期創新,建設一個更公平公正的人才支持和評價體系。" 任詠華也期待,在更開放的環境下,更多的港澳青年人才能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頭留有二十年的干練短發,簡單的米黃色襯衫搭配黑色西裝,這是任詠華出現在媒體視線中的一貫形象。巾幗不讓須眉,早在 2001 年,時年 38 歲的任詠華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位無機化學家成為了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女院士,科研生涯似乎一路 " 開掛 "。

" 因科研初期項目經費一般都較少,我的第一個博士后也是在我獨立開展科研工作超過五六年后才有經費招到的。" 任詠華笑著告訴記者,她并非像外界說得那么順風順水,也坐過冷板凳,經歷過挫折,但靠著對科研的熱愛堅持了下來。

" 這么多年了,我還是一直堅持要到實驗室里去搞科研,不能只坐在辦公室里,要給學生樹立一個好榜樣,跟青年學生共同進步。我也常常跟我已經畢業的學生和周圍的年輕人說,你們都那么年輕,一定要到實驗室動手,不能僅僅是把任務分配給學生,一定要自己親身參與,才可以比人家跑得快,出更多創新成果。" 任詠華說。

任詠華表示,做科研的目標一定是要瞄準原創性。只有真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性成果,才能充分發揮轉化價值。" 這幾年,我也立足香港,跟大灣區以及全球的一些企業在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和轉化落地。" 任詠華表示。

文、圖 | 記者 陳澤云

熱門推薦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