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國際  >  正文

世界上最好吃的 50 種面包,你打卡過幾種?

近日,CNN 發布了世界上最好吃的 50 種面包的評選結果,其中入選的有耳熟能詳的法國法棍,英國松餅,墨西哥餅……還有許多名不經傳的地方美食。面包,一種距今已有 3 萬年歷史的食物,不僅沒有被社會淘汰,甚至依然活躍在城市里最光鮮亮麗的店鋪 C 位。

長棍面包

法國

浪漫的法國人很篤定地說,愛情和面包,他們全要。法棍作為國民面包,不僅是主食,也是時尚配飾,更是法式生活的縮影,它的重要性,就如同埃菲爾鐵塔和凱旋門之于巴黎,要不然怎么會入選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據說在法國,人們在街上餓了就啃法棍,啃不完就往人均一只的帆布袋里一塞,無論美女帥哥還是精致的阿姨爺叔,都能把 chill 的生活態度發揮到極致,甚至當他們去球場看比賽加油助威時也帶根法棍,餓了就咬一口解餓。涂抹著橄欖油、奶酪,搭配香腸片的法棍,不僅僅是一條普通的面包,更是法蘭西精神的精髓。

松餅

英國

如果說法棍展現了都市的自由與愜意,那么英式下午茶則是高貴生活的最佳典范。英式下午茶的歷史悠久,其中英式松餅常常出現其中,搭配果醬、魚子醬等調味食用。最為標志性的場景,便是裝飾著蕾絲花邊的白色餐布上,擺著一個三層銀制托盤,熱愛下午茶的英國人沏上一壺茶,裝在精致的骨瓷杯里,慢悠悠地喝,一喝就喝了將近四個世紀。

如今,愛好情調的英國人們不再是圍坐在頗具田園風情的白色蕾絲餐布旁喝茶吃松餅,而是而是來到諸如 High Holborn 的高級餐廳,或是 Piccadilly 大街的小屋里,盡享具有當代風味的英式美味。

咖喱面包

日本

傳言在 1901 年,東京新宿開了一家名為中村屋的商店,其中販賣面包等食物。上世紀二十年代,創始人相馬愛藏鉆研面包烘焙工藝,同時,他的女兒和流亡日本的印度獨立運動家拉希 · 比哈里 · 鮑斯墜入愛河。這父親不僅同意了這樁暗藏風險的婚姻,還跟著女婿學習純印度咖喱制作方式,并以此為靈感發明了咖喱面包。

這個傳統文化在之后的一百多年里留了下來,看似平淡無奇的日式咖喱面包逐漸成為日本人的心頭好。人們不僅創辦了咖喱面包協會,還堅持每年舉辦咖喱面包博覽會。濃郁的咖喱和有嚼勁的面包混搭在一起,是踏實又難忘的口感,仿佛氤氳著困境之后的幸福氣質,也傳達出了海納百川的精神。

奶酪面包

巴西

用南美洲本土的木薯進行浸泡、壓榨和干燥的精心處理而成的奶酪面包,現在是巴西最受歡迎的面包之一。酥脆的外皮和柔軟微酸的內部結合,風味十足。

蒙特利爾百吉餅

加拿大

蒙特利爾的蒙特利爾百吉餅從 1919 年開業以來就尤為火爆。在里面,面包師用細長的木槳將一排排百吉餅滑入燃木烤箱,百吉餅面團與雞蛋和蜂蜜混合,手形圈在烘烤前在蜂蜜水中煮沸,烤成的深金色好看又誘人,口感濃密、耐嚼且微甜。

北方燒餅

中國

敲碎燒餅的芝麻皮,露出富含小麥風味的柔軟層。一塊薄薄的燒餅里面藏著 18 層甚至更多。加上甜味或咸味的餡料,從黑芝麻醬到熏肉或花椒,一口就治愈了。

普普薩斯

薩爾瓦多

走在薩爾瓦多的街道上,普普薩斯的烤玉米香味永遠縈繞著人們。制作普普薩斯,廚師將奶酪、豬肉或五香豆的餡料包裹在嫩玉米面團中,然后將混合物拍到熾熱的煎鍋上。這道美食的歷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公元 600 年,因為考古學家在霍亞德塞倫遺址發現了它的烹飪工具。

恰巴塔

意大利

1982 年,意大利面包師阿納爾多 · 卡瓦拉里 ( Arnaldo Cavallari ) 發明了這種扁平耐嚼的面包。恰巴塔的出現,也是手工面包卷土重來的一個分水嶺,其根源可以追溯至 20 世紀 60 年代和 70 年代對日益工業化的食品體系的強烈抵制。

雷韋納帕羅阿

新西蘭

當歐洲定居者將土豆和小麥帶到新西蘭時,土著毛利人用進口原料制作了這種創新面包。他們混合面團,將土豆煮沸,然后發酵成類似酸面團的發酵劑,所以這款面包具有酸甜的味道。雷維納帕羅阿與黃油和果醬,或與豐盛的生魚一起食用,是毛利人長久以來的美味佳肴。

卡拉瓦

俄羅斯

在俄羅斯的節日里,面包烘焙變成了一種藝術,金色的卡拉瓦面包上裝飾著面團上的花朵、動物和漩渦。這個面包在婚禮上扮演著主角,烘焙過程有嚴格的規則:傳統上,幸福的已婚婦女必須混合面團,已婚男子將圓面包滑入烤箱。圓形也具有古老的象征意義,被認為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太陽崇拜。現在,它的烘烤是為了祝福一對新夫婦的健康和繁榮。

世界上最好吃的 50 種面包榜單

向上滑動閱覽

阿富汗 博拉尼

亞美尼亞 拉瓦什

澳大利亞 濕面包

孟加拉國 盧奇

巴西 奶酪面包

加拿大 蒙特利爾百吉餅

智利 馬拉奎塔

中國 北方燒餅

中國 港式排包

中國 巴勒普科爾昆

古巴 古巴面包

埃及 利巴

薩爾瓦多 普普薩斯

埃塞俄比亞 因吉拉

法國 長棍面包

格魯吉亞 哈查普里

德國 裸麥粗面包

冰島 黑麥面包

印度 帕拉塔

印度尼西亞 甘邦面包

伊朗 桑加克

愛爾蘭蘇打面包

以色列 白面包

意大利 恰巴塔

牙買加 巴米面包

日本 咖喱包

約旦 Taboon 面包

馬來西亞 煎餅

馬耳他 馬耳他面包

墨西哥 玉米餅

摩洛哥 霍布茲凱斯拉

納瓦霍族 炸面包

荷蘭 老虎面包

新西蘭 雷韋納帕羅阿

挪威 萊夫瑟

波蘭 波德普洛梅克

葡萄牙 玉米面包

俄羅斯 卡拉瓦

撒丁島 帕納卡拉索

塞爾維亞 Proja

韓國 雞蛋面包

斯里蘭卡 阿帕姆

蘇丹和南蘇丹 基斯拉

瑞典 林帕面包

土耳其 西米特

英國 松餅

美國 餅干

烏茲別克斯坦 Non

委內瑞拉 阿雷帕

也門馬拉瓦赫

面包及其所創造的

歌德曾說,沒有掉著眼淚吃過面包的人,不懂得人生的況味。面包于人類是一件基礎的食物,而從許多層面來說,它不僅意味著基礎,還蘊含著更多和生活方式,文化美學相關的含義。

著名雕塑家 Antony Gormley 曾制作了一件名為《Bed》的作品,這件作品的材料使用了 8640 片面包。Gormley 將它們排列成整齊的矩形,在中間挖出兩個和他自己等大的人形。這兩個人形的 " 坑 " 全部是由他自己 " 啃 " 出來的,為了啃出這中間的凹槽,Gormley 花費了整整 3 個月時間,隨后他坦言,自己對面包產生了生理性的厭惡。

Antony Gormley《Bed》

這或許和 Gormley 童年受過嚴格的天主教教育息息相關。在舉行圣餐儀式時,享用面包和酒隱喻了消耗基督的身體和精神,這種直接的闡釋具備強烈的宗教意味,也是藝術家對身體和精神之關系的探討與實踐。因為 Gormley 曾說過,身體是一種 " 隱藏自我 " 的容器,包括了體內的感受,思考和無盡現象。

紡織藝術家 Terezia Krnacova 的《日常面包》代表了一種日常的展示。她說,藝術對她來說是一種日常需求,沒有它就沒有辦法活下去。所以她使用象征著 " 生存 " 的面包作為材料,用不同的方式縫紉其中六片,留下一片沒有做任何加工。它們分別象征著星期一到星期日,只有星期日可以放松地做自己,不需要得到其他任何束縛。

Terezia Krnacova《日常面包》

Krnacova 說,縫紉面包時遇到了許多困難。有些切片,需要在面包處于松軟狀態下快速縫合,有些面包則需要先晾干后縫合,晾干后需要等待好幾個小時,考驗耐心與細心。在這個過程中,面包會碎掉許多,散落各處——這正如生活,總是被各種突發事件拆解,我們需要思考使用不同的方式去縫合不同的缺口。

在藝術家 Tim Silver 的《夢囈性精神病癥》中,面包不再指向厚重的身體,而充當著一種活力催化劑。Tim Silver 用生面團填充在石膏雕塑的內部,當面團烤熟之后,發生膨脹,原先包裹在生面團外部的石膏雕塑會因此而破裂。時間流逝后,有機物發生劇變,隨之而來,大理石、石膏等無機材料將在瞬間分崩離析,過去的已經徹底消彌,取而代之的是怪誕的新雕塑,但卻充滿生命力。

Tim Silver《夢囈性精神病癥》

面包,并非只能在生活中被吃掉。Laila Gohar 制作的《LOAF》是一個用面包制作而成的沙發。她將面包變成不常規的形狀,參觀的觀眾在現場可以隨意地將面包沙發吃掉。面包是食品,也是展品,當觀眾與面包互動之后,一件新的展品將伴隨著思考再度誕生。

Laila Gohar《LOAF》

這讓人不禁想起一些類似的互動作品,比如 Felix Gonzalez-Torres《無題(Ross 在洛杉磯的肖像)》,用糖果比喻愛人的重量,觀眾每拿走一顆,愛人的身體就輕了一點,也離死亡更近一步。還有 Shubigi Rao《這些石化的小徑》上海展覽現場的石油裝置,當觀眾用手插入無盡的黑色固液體時,好像也浸入了由石油而起的長期戰爭,從而開始探尋亞美尼亞不朽的文化遺跡……當藝術作品與生活中的觀眾交錯并行時,解讀出現了新可能。

一本名為《我們的每日面包》的書上寫著:" 世界上有很多面包,有帶著祝福的宗教面包,有放在桌上被大家吃掉的餐桌面包,有引以戰爭的政治面包,也有被我們夾在腋下的旅游面包,與知識相比面包更像是具備意義的載體。那么你想要什么樣的面包呢?"

其實生活方式也是一樣。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呢,只要去創造,去探索,就會發現屬于自己的那一種。

撰文 - 婳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