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焦點新聞   >   軍事  >  正文

別笑!自家坦克在戰場上撞在一起有啥稀奇?然鵝……

以下文章來源于裝甲鏟史官 ,作者裝甲鏟史官

請關注我們的備用號,以防失聯!

作者:walker

編輯:海鷲

近期,在烏東頓涅茨克州新米哈伊利夫卡發生的一場激烈戰斗中,進攻方俄軍的兩輛T-72坦克在戰場上不幸相撞。由于現場缺乏交通標志和交警指揮,其中一輛坦克奪路而走,直接導致另一輛自家坦克當場癱瘓。

新米哈伊利夫卡戰斗發生地點的地理定位。

雖然兩輛肇事坦克都沒有安裝行車記錄儀,但好在戰場上空的烏軍無人機并未缺席,而是勤勤懇懇地完整錄下了當時的"名"場面,不僅為后續的"交通事故責任認定"與"車輛定損"提供了證據,而且還讓這次撞車事件成為俄軍的又一個"笑談",相關視頻在網絡上不脛而走,特別是在俄羅斯軍迷圈里激起廣泛的"怒火"。

戰斗發生前兩天戰場衛星圖像顯示,地面上有大量炮擊痕跡,可能是俄軍在進攻前的火力準備所造成的。

不過,平心而論,這次俄軍還真的有點"冤枉"。因為自家坦克相撞這事雖然看起來有點好笑,但也不能算是絕無僅有,特別是在戰場那種令人神經高度緊張的環境下。而且"撞車"事件之后發生的俄軍進攻裝甲編隊被悉數摧毀的慘案,才是廣大軍事愛好者們真正應該關注的地方。

2023年12月,在阿夫迪夫卡以北戰場上俄軍兩輛BTR-80輪式裝甲運兵車也發生了碰撞戰地撞車絕非罕見。

下面就讓我們通過戰地視頻來仔細看看這場戰斗。

坦克相撞事有因

新米哈伊利夫卡位于頓涅茨克市西南約30千米處,在俄烏兩軍發生過激烈戰斗的馬林卡以南和武勒達爾東北面。根據烏軍發布的視頻說明,這場戰斗發生在2024年1月30日。進攻的俄軍很可能是近衛第20摩步師所屬的一支連級部隊,而防御的烏軍則是著名的第72機械化旅。

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ISW)發布的2024年1月30日頓涅茨克市附近戰線圖新米哈伊利夫卡的位置見圖上中文標注。

根據烏軍發布的戰斗視頻,準備進攻的俄軍裝甲編隊在戰線后方進行機動時似乎出現了問題,兩輛T-72坦克狹路相逢,發生碰撞后其中一輛坦克緊擦著另一輛坦克的右前部硬擠了過去,使后者當場癱瘓,動彈不得。

相關視頻截圖可見兩輛俄軍坦克已經發生碰撞

根據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52條規定,機動車通過沒有交通信號燈控制也沒有交通警察指揮的交叉路口……沒有交通標志、標線控制的,在進入路口前應停車瞭望,讓右方道路的來車先行。

因此,雖然畫面右側的坦克在相撞后受損更加嚴重且已經無法移動,但仍然需要對該起事故負全責,因為它并沒有讓右方來車先行,而且在右方來車已經進入路口的情況下仍然搶行導致碰撞。

碰撞發生后這輛坦克已經無法繼續行駛,編隊中的其他裝甲車輛只得從它旁邊繞行。

視頻1:俄軍進攻坦克編隊在開進途中發生碰撞

當然,這些都是玩笑,戰場上哪有那么多條條框框,而且從坦克自身的構造來說,發生碰撞也算是情有可原。蘇聯的工程師們在設計T-72坦克時,只為駕駛員準備了一個視野相當狹窄的單一窗口觀察潛望鏡,如下圖。

露出頭部的駕駛員前下方就是他的觀察潛望鏡窗口,注意只有向前的一個觀察窗。

從坦克內部駕駛員的位置看起來是這樣的。

這樣你就能明白,T-72坦克的駕駛員在坦克內部只能看到正前方的情況,兩側的視野幾乎為0。而且,當駕駛員在坦克內部觀察外界時,身體處于一個非常吃力的姿態,要想長時間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不容易,如下圖。

T-72駕駛員操縱姿態示意圖,請讀者自行評價其人體工學設計。

與T-72相比,T-80在這方面有所改進,為駕駛員設計了三個較小的潛望鏡觀察窗,側面視野有所改善,但程度也很有限。

圖中可見,T-80坦克的駕駛員潛望鏡觀察窗改為三個較小的窗口,略微擴大了駕駛員的側向觀察視野。

此外,俄軍坦克除了T-90M和少量T-72B3之外,基本上都沒有裝備車長周視鏡,這讓它們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也就是說,俄軍坦克在戰斗時向前看還湊合,兩側及后方什么樣基本靠猜。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為了防備烏克蘭戰場上無處不在的無人機,俄軍不得不給己方坦克加裝各種各樣的防護網和偽裝,甚至不惜把坦克上部圍裹得密不透風,讓本來就不是很好的觀察視野被進一步壓縮。畢竟與看不看得見相比,活下來更重要。

坦克給搞成這個樣子,也就不要太奢求戰場態勢感知能力了。

俄軍想的大概是:我可能看不見你,但你也打不死我呀!然而實踐證明,這些繁瑣的防護設施作用有限,似乎并不能挽救坦克的命運。后文中對于本場戰斗的進一步分析將會證明這一點。

與烏軍所使用的M1"艾布拉姆斯"、"豹2"、"挑戰者2"等西方主戰坦克相比,俄軍似乎特別熱衷于在坦克上加東西,一層爆炸反應裝甲不夠就再加一層,格柵頂棚不行就改為格柵籠子,甚至已經到了嚴重影響坦克發揮戰斗力的程度。

究其原因,還是在于蘇系坦克的設計過于忽視車組成員的生存性,哪怕是被一架小小的FPV無人機命中也很容易發生殉爆乃至飛炮塔,坦克手往往隨坦克一起灰飛煙滅,在戰場上嚴重缺乏安全感。

像這樣動輒帶著坦克手來個"空中飛人",就問你怕不怕。

反觀西方坦克、步兵戰車等裝甲車輛,從設計之初就把車組成員的生存性作為一個重要指標加以考量,并采取各種措施以提高車輛損毀時車組成員的生存幾率。因此,盡管西方戰車也不能逃避在戰場上被擊中的命運,但經常能留下"全尸",讓車組成員有逃生的機會,這樣當然就不必如俄軍坦克那般戰戰兢兢。

不過,在駕駛員視野方面,同屬于上世紀70年代左右設計的第三代西方主戰坦克也只是比蘇系坦克稍好一些而已。

美國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駕駛員也只有三個小小的觀察潛望鏡窗口,側向視野比T-72要好一些。

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駕駛員位置,舒適肯定是談不上的。

早期聯邦德國"豹2"主戰坦克的駕駛員位置,可見向外觀察視野也比較有限。

不過,上述西方主戰坦克基本上都配備了車長周視鏡,具有360°視角,與駕駛員的視野協調配合,可以幫助提升整個車組的戰場態勢感知能力。

早期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車長光學周視潛望鏡觀察窗。

即便如此,西方主戰坦克同樣免不了發生相撞事故。歸根結底,在各方面都武裝到牙齒的主戰坦克里面觀賞風景,也絕對比不上一輛最普通、最便宜的家用轎車,而且這些幾十噸重的大家伙操控起來并不輕松。

英軍兩輛"挑戰者2"主戰坦克在訓練時相撞。

然而,坦克視野的天然缺陷并不能掩蓋此次俄軍坦克相撞事件所暴露出來的重大問題。首先是裝甲編隊在進攻時的協同配合和戰術組織問題。從視頻中可以看到,俄軍的多輛坦克和裝甲車在行進過程中走出了頗為怪異的軌跡,搞不清是指揮官要求駛往不同的預定作戰位置,還是干脆就迷失了方向,或者是在利用迷宮式的走位來迷惑烏軍?

無論如何看不懂俄軍眾多裝甲車輛擠在巴掌大小的地方團團轉,是在搞些什么名堂。

結果沒把烏軍整暈,自家人反而撞在了一起,還沒開打就弄壞了一輛坦克,這是什么打法?而且從亂七八糟的隊形來看,裝甲編隊內部的無線電通訊聯絡好像也沒起作用,一副有組織無紀律的樣子。忽然想起咱們酒桌上常說的一句話:要想喝好,先把自己人灌倒!看來上戰場之前伏特加是真的沒少喝。

其次,由于各國軍隊都非常清楚坦克駕駛員的觀察視野狹窄問題,因此在裝甲部隊的作戰條令里都要求直到戰斗開始前的最后一刻才關閉艙蓋,這當然也是蘇軍的標準。但從戰斗視頻來看,這支俄軍裝甲編隊顯然沒有按照條令的要求來執行。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2003年8月6日解密的題為《蘇聯陸軍的坦克炮術與訓練》的資料披露,蘇軍要求"原則上坦克的艙蓋應盡量打開。非常明顯的原因是,艙蓋關閉時能見度有限,駕駛員視線不佳,從而限制了坦克的機動性,并且降低了坦克指揮官的整體觀察能力。"

從上述兩點都可以看出,原本戰前訓練水平可能就不是很高的俄軍,打到目前已經下滑到了什么樣的狀態。這與筆者之前所分析的辛基夫卡之戰所反映出來的情況是一致的。(參見本號歷史文章:《打了兩年俄軍戰斗力是否有改善?解析辛基夫卡戰斗視頻或有答案》)

在那篇文章中,筆者寫道:"反觀俄軍,最大的感受是現在的他們已經退化成了一支嚴重缺乏訓練的軍隊。部隊里有經驗有能力的基層骨干可能確實遭受了較大損失,只有個別士兵還能表現出應有的戰斗素質,而大部分人員到了戰場上都處于一種盲目的本能反應狀態,喪失了思考和行動的能力。裝甲車輛的車組成員也同樣如此,一旦遭遇打擊就慌了手腳,似乎沒有受過訓練或者只是簡單訓練了一下就送上戰場。"

新米哈伊利夫卡的戰斗再次驗證了上述判斷。對于裝甲部隊來說,這個問題可能更加嚴重,因為正像前面已經提到過的那樣,很多有經驗的車組成員都隨著車輛的被毀而損失了,而同等素質的人員是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和成本才能培養出來的。

正在受訓的俄軍坦克車組,訓練坦克手可沒有訓練普通步兵那么容易。

開戰兩年來,保守估計俄軍已經至少損失了超過2000輛坦克以及數量更多的其他裝甲車輛,這種災難性的戰損率必然導致人員補充困難,后方的軍事訓練機構不得不繼續縮減本就很不充分的訓練,將準備不足的部隊匆忙推上前線,才能保證一線兵力維持在一個基本數量以上。

如果俄軍繼續像現在這樣持續不斷地發動攻勢并且不能有效降低自身損耗的話,預計人員補充和訓練的問題將會變得越來越突出,而且裝甲部隊將會受到比普通步兵更大的影響。換句話說,以后我們可能會更多地看到類似于新米哈伊利夫卡這樣的"幽默"場景。

戰車全毀惹眾怒

在接下來的戰斗中,俄軍執行攻擊任務的這支倒霉的裝甲編隊在距離前線還有幾千米的地方,就遭到烏軍第72機械化旅的密集阻擊。烏軍從中午12時50分發現這支部隊,到下午15時20分的三個半小時時間里,綜合利用火炮、FPV無人機以及反坦克導彈等火力,對其發動了一波又一波的攻擊。

如同辛基夫卡之戰一樣,烏軍的多架戰場觀察和監視無人機始終掌控著戰斗節奏,指引目標,評估戰果,結果也毫不意外:俄軍的裝甲編隊最終在到達攻擊位置之前就已經全軍覆沒,就連那輛被撞癱瘓的T-72坦克也未能幸免。這一戰俄軍共損失3輛T-72主戰坦克、7輛MT-LB兩棲裝甲運兵車和1輛BMP-2步兵戰車,合計11輛戰車。

視頻2: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戰

如果只是坦克相撞,恐怕俄羅斯的軍事博主們也只會一笑置之——自家軍隊弄出的這些滑稽事,他們看得還少么?然而,后續發生的悲慘結局,讓他們再也難以按捺心中的怒火。

一位隸屬于俄官方的軍事博主認為,由于一再出現裝備嚴重損毀的情況,指揮俄軍作戰的將領應立即停止使用機械化縱隊進行攻擊。另一位俄羅斯知名軍事博主羅曼諾夫·萊特則在自己的文章中對俄軍的戰術表示極其失望,稱其為"完全的愚蠢和無能"。

視頻3:俄軍裝甲編隊全軍覆沒

萊特寫道:"一天之內損失這么多裝備,這么多人,你怎么承受得起?"他還批評俄軍領導層長期忽視烏軍在戰斗中普遍使用無人機的情況,并且沒有為俄軍裝甲車輛配備電子戰系統。

要知道,這些批評言論可是冒著違法犯罪,甚至是被捕入獄的風險發出的。因為早在2022年3月戰爭爆發初期,俄羅斯就通過法律禁止"詆毀"或傳播有關俄羅斯武裝部隊、國家機構及其行動的"不可靠信息",違者將被處以巨額罰款并可判處監禁懲罰。

視頻4:被撞癱瘓的那輛T-72主戰坦克也難逃厄運

不過,羅曼諾夫·萊特對俄軍領導層忽視無人機作用的指責,可能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

與以往一樣,在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戰中給人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在戰場上空無處不在的烏軍無人機,特別是在戰斗中烏軍使用FPV無人機擊中了俄軍損失的11臺裝甲車輛中的10輛,只有1輛是被反坦克導彈命中的。

在戰斗視頻中,只有一次攻擊跡象似乎表明烏軍使用了反坦克導彈。在烏軍第72機械化旅的視頻注釋文字中也注明,有1輛俄軍MT-LB裝甲車是被反坦克導彈擊毀的。

考慮到戰斗所發生的地點實際上位于俄軍戰線后方,因此烏軍大批無人機能夠在此自由穿梭,往復攻擊,如入無人之境,就更加令人震驚。既然如此,為何又說俄軍領導層被批評是一種誤解呢?

烏軍第80空突旅的一名士兵正在巴赫穆特附近某處準備操作FPV無人機抵御俄軍的進攻照片攝于2023年11月7日。

原因在于俄軍并非對此毫無防備。想想也不奇怪,開戰兩年來俄軍一直在吃烏軍無人機的虧,怎么可能無動于衷呢?只不過他們提前安裝在車輛上的電子戰設備似乎早已被烏軍所破解。從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戰的視頻中就能清晰地看到,俄軍對無人機的任何干擾防御都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眾所周知,電子干擾是對付敵方無人機群的最佳防御手段。自從烏軍的FPV無人機取代火炮成為俄軍地面部隊所面臨的最嚴重威脅,俄軍就開始在裝甲車輛上普遍安裝RP-377便攜式干擾器和功率更高的"沃爾諾里茲"干擾器,后者通過磁力吸附在裝甲車輛外部。

車頂安裝有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的俄軍BTR系列裝甲運兵車

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原本是俄軍為了應對類似于敘利亞反恐等非正規作戰場景所設計的,主要用于阻斷路邊炸彈之類簡易爆炸裝置的無線電遙控引爆信號。現在俄軍把它們用在烏克蘭戰場上,明顯不是為了對付簡易爆炸裝置,而是希望這些干擾器也能對極其令人頭疼的烏軍FPV無人機發揮作用。

2020年4月,俄羅斯國防部曾宣稱俄軍在演習中使用RP-377成功壓制了模擬對手的無人機。在當時發布的新聞稿中,俄國防部表示:"東部戰區的電子戰部隊利用最新的無線電干擾站Borisoglebsk-2、Rtut-BM、Lorandit以及其他特殊設備,對敵方的無線電網絡和無人機進行了壓制。"

這里所說的Lorandit就是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俄羅斯國防部稱其可用于偵察無線電發射源,進行干擾和反干擾,有效干擾頻段為3MHz~3GHz。

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的3D模型圖。

然而,理想總是很豐滿,現實卻往往很骨感。實戰結果表明,RP-377對烏軍的FPV無人機基本無效,在流出的一些戰斗視頻中,烏軍的FPV無人機甚至直接沖向了俄軍戰車上安裝的RP-377并將其摧毀。

烏軍FPV無人機在撞擊俄軍裝甲車輛安裝的RP-377之前所發回的監控視頻截圖。

這倒不是因為RP-377自身的設計有什么問題。烏克蘭無人機專家瑟黑·貝斯克里斯特諾夫在拆解了一臺被烏軍繳獲的RP-377之后在撰文稱,"我看到了(RP-377的)頻譜圖,干擾質量非常高。"

一輛俄軍T-80BVM主戰坦克在車體后部裝有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

但是,為對付路邊炸彈而設計的RP-377明顯并不能適應與烏軍FPV無人機進行電子對抗。一方面,無人機可以很輕易地進行跳頻以躲避RP-377的干擾,另一方面,它們也可以通過調整控制算法,使無人機在失去信號時保持最后的飛行方向直至撞擊目標。

由于RP-377屬于便攜式設備,通過小型電池供電,其作用范圍有限,而FPV無人機的飛行速度則相對較快,因此即便干擾生效,無人機也往往能夠成功擊中目標。特別是當RP-377試圖對付無人機的跳頻而擴展干擾頻段時,能量進一步分散,作用距離還會大大縮短,使情況變得更加糟糕。

一輛在車頂裝有RP-377小型無線電干擾器的俄軍MT-LB裝甲車被擊毀。

這些簡單的電子對抗常識俄羅斯國防部的專家們會不清楚嗎?可是他們仍然選擇性無視,并且宣稱RP-377在對付無人機時是有效的。這種態度當然不會沒有代價,只是這些代價不用他們來支付而已。

也許俄軍配備越來越多的"沃爾諾里茲"干擾器可以緩解這個問題。這種干擾器由載具車輛供電,因此發射功率更高,據說其作用范圍可以達到800~1000米。不過,俄系裝備嘛你懂的,它的效能究竟如何,還需要在實戰中進行更多的觀察和驗證。

一輛嚴加防護的俄軍坦克,兩個紅圈內即為"沃爾諾里茲"干擾器。

對手原本是同僚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米哈伊利夫卡戰場上對壘的俄烏部隊有著相同的歷史淵源,都出自前蘇聯陸軍的紅色血脈,而且在俄烏戰場上都留下了令人記憶深刻的"事跡",因此本節對它們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俄羅斯近衛第20"喀爾巴阡山-柏林"摩步師,最早在1942年9月18日于莫斯科軍區的加里寧組建成立,屬于第3機械化軍的第二個單位。二戰時期,第3機械化軍在中央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編制內轉戰東線戰場,屢建功勛,在1943年10月被授予"近衛軍"稱號,改稱近衛第8機械化軍,1944年4月獲得"喀爾巴阡山"榮譽稱號,1945年6月獲得"柏林"榮譽稱號,此外還獲得紅旗勛章和二級蘇沃洛夫勛章。

戰后,近衛第8機械化軍被改編為近衛第8機械化師,1957年5月再次改編為近衛第20"喀爾巴阡山-柏林"摩步師,并延續至今。蘇聯解體后,該師的部分部隊參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車臣戰爭。2009年,該師改為近衛第20摩步旅,2021年又重新改回師級編制。

俄軍近衛第20"喀爾巴阡山-柏林"摩托化步兵師的師徽

近衛第20摩步師在俄烏戰場上的著名"事跡"為:2022年7月9日晚間至7月10日凌晨時分,師指遭受烏軍"海馬斯"火箭炮的精確打擊,造成高級指揮官的群體性重大損失,現在已經確認在這次打擊中陣亡的高級軍官有:

師長阿歷克謝·格羅貝茲上校;

師參謀長兼第一副師長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肯斯上校;

副師長卡納特·穆卡托夫上校;

副師長阿歷克謝·阿夫拉姆琴科上校;

師屬炮兵指揮官尼古拉-科爾涅留克上校;

師指作戰部長科瓦爾中校;

師指后勤部副部長葉甫根尼·維羅多夫中校;

師屬炮兵副指揮官亞歷山大·戈迪夫中校。

俄軍近衛第20摩步師前任師長阿歷克謝·格羅貝茲上校已被證實在烏克蘭戰場上陣亡。

烏軍第72機械化旅的前身為蘇軍第29步兵師,后因在斯大林格勒與德軍浴血奮戰而被授予"近衛軍"稱號,改成近衛第72步兵師,1957年升級為摩托化步兵師。烏克蘭獨立后,原屬基輔軍區的近衛第72摩步師成為烏克蘭陸軍的一部分,改稱第72機械化步兵師,獲得了"基輔"榮譽稱號,在2002年縮編為第72獨立機械化旅。

自2014年開始,該旅參加了頓巴斯戰爭,與俄軍支持下的烏東分離主義民兵組織作戰。當時的旅長即為現任烏軍總司令亞歷山大·瑟爾斯基,而烏軍前任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內則是該旅的一個營長。2017年8月23日,第72機械化旅被授予"黑色哥薩克"的榮譽稱號,以紀念烏克蘭人民共和國的"黑色哥薩克"騎兵部隊。

烏軍第72"黑色哥薩克"獨立機械化旅的徽記。

在俄烏戰爭爆發后,第72機械化旅參加了基輔戰役,兩次在基輔東郊的布羅瓦里地區設伏擊潰俄軍機械化縱隊。2022年11月,第72機械化旅在武勒達爾重創進攻的俄軍第155海軍步兵旅,在2023年2月再次重創以整編后的第155海軍步兵旅為主的俄軍進攻部隊。在這兩次戰斗中俄軍損失大批裝甲車輛,俄國內社交媒體將武勒達爾慘敗與俄軍在北頓涅斯河渡口的重大損失相提并論,并痛斥這兩次戰斗的俄軍指揮官為"笨蛋"。

烏軍第72機械化旅在武勒達爾對俄軍造成慘重損失。

不過,第72機械化旅在武勒達爾也損失了一位指揮官。2023年4月,該旅副旅長奧列格·科伊利亞克被俄軍炮火擊中陣亡。

結語:"鋼鐵洪流"何去何從?

坦克這種兵器在二戰中的大規模成功運用,使得陸地戰爭的天平再次向進攻傾斜。

沒有人能夠否認,蘇軍在冷戰時期構筑在數萬輛坦克"鋼鐵洪流"基礎上的"寬正面、大縱深、高速度"陸戰指導思想的威力。那時的北約也只能考慮通過在開戰第一時間就動用戰術核武器的方式,來應對蘇軍的強大鐵流沖擊。

當年蘇軍的"鋼鐵洪流"確實曾令全世界為之顫抖。

時過境遷,自從美軍發展出"空地一體戰"理論并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海灣戰爭中得到充分驗證之后,坦克"陸戰王者"的地位就開始岌岌可危,近年來無人機的迅速崛起更是幾乎要把坦克推向深淵。

這一點通過新米哈伊利夫卡之戰的視頻就能很清晰地觀察到。裝甲編隊面對蜂擁而至的無人機幾乎是毫無招架之功,就更別提還手了。這些成本低廉、有時相當簡陋的無人機,幫助烏軍抵消了俄軍在裝甲力量上的明顯優勢。

烏軍使用的攜帶RPG-7戰斗部的FPV無人機對俄軍裝甲部隊構成了嚴重威脅。

在傳統的陸戰理論指導下,上世紀后半期所設計的第三代主戰坦克重點考慮的是正面的防護,主要適用于坦克對戰的作戰場景。然而,現在的無人機極其靈活,可以任意選擇坦克頂部和后方的薄弱環節發動攻擊,就像是蚊子叮咬大象,令笨拙的坦克防不勝防。

一架造價僅有400美元的FPV無人機,就能輕松干掉價值數百萬甚至是上千萬美元的主戰坦克,必然令"鋼鐵洪流"難以為繼——你造的坦克再多,還能比我造的無人機多么?陸戰的天平又擺向了防守方的一側。

五十年前的設計師們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么個小東西竟然可以把看似不可一世的坦克逼上絕路。

不過,拿老一代的坦克來對抗新出現的無人機,畢竟屬于一種錯位的對決。那些坦克的設計師做夢也沒想過需要應付鋪天蓋地而來的無人機的場景。當坦克的最主要對手不再是敵人的坦克,坦克自身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戰爭的攻與防,永遠在這種螺旋式的對抗中不斷發展變化。

(全文完)

裝甲鏟史官作者群像

Walker

煮酒論疆場,鍵盤談兵忙。海陸空天網,英豪話弱強。自由自在假軍迷一枚,喜愛技術推動的武器發展,關注地緣演變的大國博弈,癡迷兩軍對抗的軍事謀略,探究戰爭背后的人性善惡。

end

01

02

03

04

05

滑動查看更多

另外我們的新書《戰士的餐桌》仍在持續熱銷中,歡迎大家來到我們的微店"戰甲補給站"下單。價格仍然優惠,同時確保正版。請各位繼續支持。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者復制鏈接即可購買https://k.weidian.com/CPDcnL0X

原創不易,點個在看你最好看

聯繫我們|www.chinafocusnews.com All Right Reserve 版權所有